秋播大葱苗床,叶尖黄变,呈灰白色枯萎,停止生长。接近地面部位和根呈褐色腐烂,生有白色霉层,随着病情进展,根全部腐烂、折断,接近地面部位生成芝麻粒状黑色菌核,疮痂状隆起,病害严重时,呈烫伤状枯萎、死亡。
定植于水田秋作的植株定植后植株枯死,可造成缺苗;越冬大葱和春种大葱,叶尖变为灰白色、枯萎,葱白黑变、腐烂, 形成众多的芝麻粒状菌核。
种植大葱后,从秋季到早春,菌核侵入苗的接近地面部位和根部发病,气温约10℃时迅速蔓延,到 20℃时停止生存于地表和地表下5cm处的菌核,成为病害的主要侵染源。
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冬,春秋两季形成子囊盘,产生子囊孢子,借气流弹射,灌溉、雨水传播或直接产生菌丝进行侵染传播。
1、选用优质无病壮苗;
2、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集中深埋,减少田间菌源;
3、合理灌溉,雨季及时排水,防止田间积水,降低田间湿度,防止大水漫灌,并及时中耕散墒,促进大葱健壮生长;
4、轮作、实行2-3年以上的与非葱蒜类作物的轮作;
5、深耕土地,特别是秋翻地,可把菌核翻入土下6~l0厘米,使翌年不能形成孢子再侵染,在春季菌核萌发时,及时中耕,可使菌核不能产生孢子侵染;
6、合理密植、防止种植过密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合理施肥、避免偏施过施氮肥。